搜尋此網誌

2012年11月14日

關節潤滑機制


    很多醫工的同學對關節潤滑機制這部分的概念可能不是非常清楚,我利用這篇文章嘗試著讓這部分的內容能夠比較容易理解一些。

首先對於潤滑機制,有些基本的概念跟想法必須要先說明:


  • 所有的潤滑機制都必須要在潤滑劑 (Lubricant) 可以發生作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。
  • 幾乎所有的物質在經過特別的挑選或某些特定的實驗條件下,都能夠表現出減少摩擦力或磨耗的現象。但是,這並不表示這些物質可以做為潤滑劑。
  • 摩擦與磨耗並不一定會同時發生。這個原則即便是在有潤滑或無潤滑系統中皆成立。任何添加物都有可能會減少摩擦力卻增加磨耗、減少磨耗卻提高摩擦力、又或者兩者同時增加或減少。因此摩擦與磨耗必須被視為是兩種不同的現象,特別是針對滑液關節的討論。
    在進入關節潤滑機制之前,對於關節基本解剖構造可以參考這張圖 (Link)
    大概在生物力學的教科書裡都會提到關節潤滑機制,最常被提到的大概有三種:1. 薄膜潤滑 (Fluid Film Lubrication);2. 邊界潤滑 (Boundary Lubrication);3. 混合潤滑 (Mixed Lubrication)。隨著兩個接觸介面之間的距離減少,發生的順序應該是 1-->3-->2。目前在討論關節潤滑機制時,通常都沒有考慮磨耗的現象,只討論摩擦力的大小,而這些磨耗可能與摩擦力是無直接相關的。同時關節軟骨-滑液系統(Cartilage-synovial fluid system)中的分子結構與生物化學(Biochemistry)特性等都沒有被考慮在內。



  1. 在薄膜潤滑中,基本上關節滑液 (Synovial fluid,也就是潤滑劑) 是用來將兩個關節面隔離開來,也就是說這兩個介面完全不會接觸在一起。而根據古典磨潤理論的推導,兩個關節面之間的距離(或稱薄膜厚度),是由關節滑液的物理性質來決定,一般認為會跟薄膜的幾何外型、關節滑液的黏性(Viscosity)以及兩關節面活動時的速度相關。
  2. 由前述可知,關節滑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避免兩個關節面軟骨直接接觸。但是當骨骼受到壓力時,兩個關節面軟骨的距離就會開始縮短,直到兩個關節軟骨距離幾乎等於零為止。當這個距離介於無接觸(non-contact)與完全接觸(contact)之間時,我們稱這個過渡狀態(Transition phase)為混合潤滑。當關節軟骨完全接觸,亦即薄膜厚度趨近於零,此時的潤滑機制將變成邊界潤滑(Boundary lubrication)。
  3. 目前並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來解釋邊界潤滑的現象與機制,大部分都是實驗觀察得到的結果。可以確定的是,當兩個關節軟骨產生相對運動時,摩擦與磨耗將取決於軟骨介面的表面性質(Surface properties)以及關節滑液的化學結構(Chemical structure),而非關節滑液的黏性。在關節滑液中存在著一種物質稱為 lubricin(潤滑素?),它是由滑液膜(Synovial membrane)中的細胞所分泌出來的,成分是Glycoprotein(醣蛋白?),主要就是提供邊界潤滑機制所需,可以降低關節軟骨介面上的摩擦力。有些關於邊界潤滑的說明可以參考 Wikipedia(1, 2)。

    此外,也有研究指出透明質酸(Hyaluronan)在關節的邊界潤滑機制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,但是純透明質酸無法停留在關節面上,必須藉由 phospholipid bilayer才能有明顯的效果。(Soft Matter, 2012,8, 10241-10244)